實行垃圾分類,能夠保護珍貴的土地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問題,構建綠色環保的社會環境,實現垃圾的“變廢為寶”。在城鄉實行垃圾分類,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
為讓公眾意識到目前中國進行垃圾分類的緊迫性以及掌握垃圾分類方法,無痕中國把已開發的“公民十條”生態文明課程中“垃圾分類”內容提取出,以“體驗式、游戲化、在地化”的無痕環境教育方式使公眾易于理解和實行垃圾分類內容,并延伸到現實生活中。2019年10月19日起,無痕中國將聯手濟南大學數院和政法學院的志愿者講師們,面向濟南公眾連續推出“公民十條行動——垃圾分類主題課堂”。
10月19日下午,由無痕中國主辦的“公民十條”生態文明系列課程“垃圾分類”課堂在金龍大廈舉行,迎來的是來自營東小學2017級1班的同學、家長們,擔任講師和助理工作的是濟南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志愿者團隊,近七十名學生、家長和志愿者一起分享體驗了愉快又充實的60分鐘。
課堂開始,環境講師播放關于垃圾分類的視頻引入活動主題,各地觸目驚心“垃山圾海”畫面,以及備受人類廢棄物摧殘的生物慘狀,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參與者。
隨后,環境講師通過參與性極強的拼圖游戲,導入了一個互動式環節,之后正式開始了垃圾分類大賽。
同學們進入了緊張又充滿知識性的挑戰,“這個‘溫度計’應該是‘有害垃圾’吧”,“這個,‘濕巾’,肯定是‘可回收垃圾’”,話音未落,馬上有其他同學反駁,“不對!濕巾肯定是‘其他垃圾’!”。隨著各組爭論的激烈進行,周圍的家長也加入了討論。無痕環境課堂的整個小游戲,引發學生和家長對正確垃圾分類的思考,激發小志愿者學習垃圾分類的熱情。
環境講師葉脈用擬人的方法,先是介紹了常見的四種垃圾分類方法,大家興致勃勃地參與了“垃圾投放”小游戲,又開始了新的一輪主題討論。每組就生活中的“垃圾分類”,以及源頭控制垃圾的“垃圾減量”,開始積極獻計獻策。
營東小學2017級1班豐文翔媽媽說:之前對垃圾分類有過了解,但是不多。通過無痕課堂對垃圾分類有了重新的認識,更精細化的認識。
營東小學2017級1班盧韻靜同學說:通過這次課程我知道了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如果不垃圾分類,街上會有很多垃圾,就會被人嫌棄,街上就很冷清不熱鬧了,我們要將垃圾分在適當的垃圾箱里,保護環境。
課堂內容接近尾聲,營東小學的同學們對今天的垃圾分類內容進行了總結分享。無痕講師提醒大家將自己帶來的廢棄物帶走,把自己的座椅整齊地恢復到原位,真正踐行“人過無痕”的環保理念。
公民十條生態文明工作坊及垃圾分類課堂榮獲第八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百強獎。“公民十條行動——垃圾分類主題課堂”的開展向公眾普及了垃圾分類等環保知識,增強環保觀念,踐行LNT無痕環境行動,做無痕環境理念的傳播者、美麗中國的行動者!
“公民十條”生態文明工作坊
2018年6月,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公民十條”,即《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領公民踐行生態環境責任,攜手共建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山東省環保宣教中心聯合環境教育NGO無痕中國,根據該要求研發了“公民十條”生態文明工作坊,圍繞“公民十條”內容通過拼圖游戲“垃圾分類大戰”、環境戲劇和“世界咖啡館”生態話題討論三個模塊,從倡導、引領和共建三個方面,提升自身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文明素養。以“提供教案課件、培養生態講師、提供課程教具”的創新環境教育項目,于2018年9月開始在全省試點和推廣。截止2019年10月19日,已經在山東省濟南、青島、聊城、威海、濰坊等城市開展相關活動297場,參與公眾21108人次。
文:無痕君、劉笑、劉帆
圖:Kiwi、花生、濟南大學數院志愿者